戏为六绝句之二
王杨卢骆当时体,轻薄为文哂未休。
尔曹身与名俱灭,不废江河万古流。
《戏为六绝句》是杜甫针对当时文坛一些人身上存在的贵古贱今、好高骛远的习气而写的。它反映了杜甫反对好古非今的文学批评观点。其中的“不薄今人”、“别裁伪体”、学习“风雅”、“转益多师”等见解在今天也还是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。本诗是《戏为六绝句》中的第二首,诗中既明确地肯定王杨卢骆“初唐四杰”的文学贡献和地位,又告诫那些轻薄之徒不要一叶障目讥笑杨王卢骆,他们的诗文将传之久远。
![](https://pics7.baidu.com/feed/6d81800a19d8bc3ef4c714f4dc3a4518a9d3457c.jpeg)
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。他有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宏伟抱负。他热爱生活,热爱人民,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。他嫉恶如仇,对朝廷的腐败、社会生活中的黑暗都给予批评和揭露。
三十五岁以前,他读书、游历。天宝年间来到长安,仕进无门,十年困顿之后,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。安史之乱爆发之后,他流亡颠沛,竟被叛军所俘;脱险后,授官左拾遗。乾元二年,他弃官西行,最后到达四川,定居成都。曾经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,故又有杜工部之称。晚年举家东迁,途中留滞夔州二年,出峡。漂泊鄂、湘一带,贫病而卒。
![](https://pics3.baidu.com/feed/6a600c338744ebf89d2f32fba7a5342c6159a77f.jpeg)
杜甫的诗词以古体、律诗见长,风格多样,“沉郁顿挫”四字准确地概括出了他的作品风格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,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、政治黑暗、人民疾苦,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、人民疾苦,因而被誉为“诗史”。杜甫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诗艺精湛。
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,其中很多都是传颂千古的名篇,比如“三吏”和“三别”,并有《杜工部集》传世;其中“三吏”为《石壕吏》《新安吏》和《潼关吏》,“三别”为《新婚别》《无家别》和《垂老别》。
![](https://pics6.baidu.com/feed/8c1001e93901213f2d1addfe0b56d5d72f2e951b.jpeg)
qyangluo